近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中国并出席第四轮中德政府磋商。此次访问默克尔不仅带来了自己,她还带来了“半个内阁”和一个高级经济代表团,这说明默克尔似乎是带着某种“合作”意味一块到来的。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在正式会谈时习近平和默克尔的发言中都不约而同地聚焦了两国政府将为“中国制造2025”同德国“工业4.0”的对接搭建平台,从而引导和鼓励两国企业实现项目落地。默克尔还用“加紧”“落实”“深化”等词汇表达了德国在“工业4.0”同“中国制造2025”对接合作中的诚意,她表示,将继续深化两国在经贸、金融、创新、开拓第三方市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签证便利化等领域合作。
而在举行小范围的会谈之前,李克强总理与默克尔在颐和园中的散步外交更是耐人寻味,随着中国老朋友的来访,这次散步外交似乎让中国工业也有什么在蠢蠢欲动。
说到德国工业与中国工业之间的合作,就不得不提美的对德国机器人公司库卡机器人的股份收购和福建基金公司收购德国LED半导体设备厂这两件壮举。
其中,北京时间6月15日消息,据路透社报道,据美的集团公告,为推进公司“双智”战略,深化机器人产业布局,美的集团拟以每股115欧元的价格,收购全球领先的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德国库卡(KUKA Aktiengesellschaft)的部分股份。鉴于美的有意将在库卡的持股比例增加至30%以上,公司必须按照监管机构规则,就库卡所有已发行的股本提出收购要约。
对于库卡公司,如果你是007系列电影的死忠粉,那你一定记得在《新铁金刚之不日杀机》里,女主哈莉·贝瑞在冰岛的一个冰宫受到激光焊接机器人威胁的场景。而这台焊接机器人的生产商就是德国库卡(KUKA)机器人公司。
作为全球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库卡来自传统工业制造强国德国,拥有百年历史。此前库卡机器人公司由各个家族控制,但此时此刻美的来了,为这家百年德国企业带来了第一位中国股东。
对美的来说,家电行业本身是人力资源密集型企业。未来,随着人力成本的上涨,用机器人代替人工会变得越来越普及,机器人将是制造业的未来,而库卡则完全符合这样的标准。库卡旗下有库卡机器人、库卡系统和自动化的瑞仕格,年产1万台工业机器人。在汽车制造领域库卡机器人的市场份额在全球和欧洲都是第一,在一般工业领域机器人的市场份额欧洲前三名。
所以说,美的集团这次大举收购库卡股份,从企业本身而言不啻为一场战略转型,而放在大层面观察,也说明中国工业与德国工业正式联手的未来指日可待。
其实在美的收购库卡之前,中德两国形成工业战略同盟的真正号角是我国福建芯片投资基金公司收购德国半导体设备厂爱思强(Aixtron)。
总部位于德国黑措根拉特(Herzogenrath)的爱思强成立于 1983 年,由亚琛工业大学(RWTH Aachen)半导体技术研究所的成员创建。其公司总部在亚琛附近的小城黑措根拉特。公司创办初期以生产三五半导体精密设备为业务核心,进入90年代后均以先锋角色推出首座MOCVD多晶圆系统及首个用于生产蓝光LED的沉积系统。爱思强在多晶圆系统领域也多年来保持市场领导地位。不仅如此,爱思强是 III-V 族半导体磊晶设备“有机金属化学气相沉积”(MOCVD)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并且多应用在 LED 磊晶制程,客户包括 LED 台厂晶元光电、中国三安光电等。
福建芯片投资基金对爱思强的收购不仅引起了国内半导体业的震动,也代表了中国工业与德国工业的合作进度与日俱增,还说明了中国半导体行业已经不再固步自封,走向世界推向未来的步伐也越来越快。
除了这两次壮举,李克强总理和默克尔在颐和园中的散步更是备受大众关注,因为这不仅仅是两个国家领导人关于世界关于未来的交流,也许还象征着中国工业未来的出炉和走向。
此次访华,是默克尔自2005年11月就任德国总理以来,第九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业界普遍认为,中德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而推动“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深入对接,成为默克尔此行的一大亮点。
“工业4.0”概念甫一提出就成为业界追逐焦点。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出具的研报显示,工业4.0的影响力将极其巨大。仅在德国,未来10年它将为德国GDP贡献1%,创造39万个工作岗位,增加投资额达2500亿欧元,相当于制造业总收入的1%-1.5%。
对于制造业如此程度的提升,使得“工业4.0”概念风靡全球,中国自然没有例外,也对“工业4.0”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希望与“中国制造2025”实现对接。
事实上,“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合作除了美的收购库卡股份,福建基金收购爱思强打响了第一枪以外,两者对接渊源已久。2013年4月,德国政府正式推出“工业4.0”战略。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同年10月,默克尔访华时,中德两国宣布,将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战略对接,共同推动新工业革命和业态。
“工业4.0”项目主要分为三大主题: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其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以期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而《中国制造2025》中也提出,中国制造要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
所以说,“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之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相似性,这也就促成了中德两国的合作意向。
当然,“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对接,对双方而言是共赢的。就像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所言,“中国制造2025”取得很大进展,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水平高、在国外具有很好的信誉。“中国制造2025”这一倡议表明,中国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这将有助于提高中国产品的质量与技术含量。在“工业4.0”方面,德国企业具有领先性,在提高企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加强创新等领域,德国是中国最理想的合作伙伴。
当然,“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拥有很多共同的桥梁并不意味着双方的差异就可以忽视。虽然中国东北老工业区和“德国工业的心脏”鲁尔区在发展历程、产业形态等方面都颇具相似性,但是不管是在国家层面的政策差异还是实际操作中的文化差异都需要以正确的目光看待,例如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民族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李曦辉接受采访曾表示:“二者有一定的相似性,在结构改革和转型方面确实能共享经验,但同时也要看到差异性,比如体制机制、文化传统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不可盲目照搬鲁尔区的转型经验”。
所以,美的收购库卡,福建基金公司收购爱思强都只是这次工业大餐的开胃菜,“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对接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绝对是一次次强强联手的合作,这两者所能产生的对制作行业的影响更是不容小觑,但是在实际对接过程中,不仅仅需要看见两者的共同点集中发力,也需要正视两者的差异性做到各个击破。中国有中国的短板,德国有德国的掣肘。取长补短、合作共赢,才是双方在工业制造战略上需要拥有的理性共识与必由之路。
ICNET原创,转载请注明